丹毒早期图片
2023-03-06    5675 阅读
赵凤林
普外科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

概述:

丹毒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,主要病原体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。

诱发因素为手术伤口或鼻孔、外耳道、下耳垂、肛门、阴茎、脚趾间的裂隙。轻度擦伤或抓伤、头部损伤、脐带结扎不干净、接种疫苗、腿部慢性溃疡等均可导致本病。

病因:

多数丹毒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,其次为G、B、C或D组金黄色葡萄球菌,此外,肺炎球菌、肺炎克雷伯菌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、B型流感嗜血杆菌也可引起丹毒症状。致病菌主要通过皮肤或粘膜的轻微损伤而侵入致病。

症状:

丹毒的潜伏期为2~5天。起初有突然发热、发冷等前驱症状。几个小时到一天后,小腿和面部出现一小块红斑,进行性扩大。典型的皮肤损害是水肿性红斑,边界清楚,表面紧张而有光泽,并迅速向周围扩展。有时在红斑的基础上可出现水疱或血疱。病人经常感到患处灼痛。这种疾病通常在4~5天内达到高峰。感染治愈后,局部可出现脱屑和轻度色素沉着。多发于小腿和头面部,足背部也可发生,多在一侧。

丹毒早期图片
丹毒皮损图片
丹毒水疱图片
色素沉着图片

诊断:

医生通过询问病史、观察皮损、血常规、细菌学检查、病理检查等做出诊断。

治疗:

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。

1、药物治疗:主要用抗生素(如青霉素)控制感染,外用药物(如硫酸镁、呋喃西林)湿敷缓解症状。以上药物应遵医嘱使用。

2、手术治疗:为手术切开排脓,防止进一步感染。

注意事项:

这种疾病可能会复发。如有高热、寒战、水肿性红斑等。提示该病可能复发,应及时就医。为了观察疗效和药物反应,可能会改变药物或剂量,需要去医院复查。使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可能出现过敏反应。服药前遵医嘱做皮试,服药期间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。

展开全部内容